首 页 | 健康要闻 | 健康快讯 | 专家访谈 | 特色门诊 | 就诊指南 |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201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包括合理用药在内的基本医疗素养仅为9.56%,能够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比例约为15%。
“是药三分毒”,用药需谨慎。近日,国家卫计委发布“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剑指公众在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那么,在我省农村,人们在合理用药方面有哪些误区?医生有什么建议呢?
误区一、药越贵效果越好
建议:基药价廉 相信医生专业性
“在农村,有的老百姓相信药越贵效果越好,有人看病拿药一共只花几元钱,就持怀疑态度。”曾跃说,现在常见病都开基本药物,基药具有效果确切、价格低廉的特点,这是国家的惠民政策。有的人生病后宁肯到药店买药,也不愿到医院就诊,这也是用药误区。曾跃说,药店销售人员不一定具有医师资质,如果拿错药可能延误对症治疗,将小病酿成大病。
误区二、不愿使用仪器检查
建议:科学检查 增强用药针对性
一些病人过分依赖医生的经验,对仪器检查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总是觉得不需要检查。甚至有人宁可医生先“大致用药”,也不愿意提早进行仪器检查。
对此,曾跃说:“有一些病症状很相似,必须借助检查数据进行区分;很多时候抗生素的使用与否,也需要血常规检测数据确定。希望病人谨遵医嘱,允许医生借助仪器检查提高用药准确性,观察治疗效果。”
误区三、盲目崇拜大医院
建议:基层就医 省钱省心
“在农村,一直都有在基层医院"看病",到大城市大医院"求医"的现象,这造成了大医院病人越来越多,小医院病人越来越少的现状。”曾跃此前在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卫生院工作多年,经常看到一些人相信自己和亲友的判断,而不相信医生的专业意见,将轻微病病人转往成都等地大医院治疗。
“同样的病,在乡镇卫生院花上四五百元,很多农民都会觉得太贵,但到了大城市大医院,花上几千元,他也觉得正常。”曾跃说,随着近几年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条件大幅度提高,阑尾炎等常见病在乡镇卫生院就可以治好,不需要去大城市大医院。“要是真的遇到不能医治的病症,医生会建议转院,请病人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
误区四、抗生素是万能药
建议:改变习惯 慎用抗生素
抗生素别称“消炎药”,作为家庭常备药,人们只要有点儿头痛发热,都会习惯性地吃上几片。由于过度使用情况严重,卫生部曾颁布《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打压这一乱象。
经过整顿和宣传,曾跃明显感觉到,人们对抗生素越来越警惕。“现在,很多病人看病时都会要求少用或不用抗生素。”曾跃说,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
“抗生素使用不当,人体就会产生耐药性,药物的效果就会被抑制。”曾跃说,还是要继续呼吁,“希望一头疼脑热拉肚子就习惯吃抗生素的中年老人也能改变习惯,慎用抗生素。”
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
(一)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二)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三)购买药品要到合法的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四)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
(五)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六)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七)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当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八)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防止因存放不当导致药物变质或失效;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接触,一旦误服、误用,及时携带药品及包装就医。
(九)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十)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