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补泻”,咱们先得说说“ 虚实”。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展与正邪的盛衰变化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记载:“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意思是说,邪气入侵人体,如果正气旺盛,能够奋起反抗,正邪抗争剧烈,就会表现为实证,如精神亢奋、语高气粗、面赤发热、烦躁易怒等;若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则表现为虚证,如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身困乏力、心慌气短等。中医强调以“补虚泻实”的原则来实现阴阳调和。具体方法是辨明虚实后,相应地用“补法”鼓舞人体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以消除各种虚弱证候;或者用“泻法”疏泻病邪,帮助机体祛邪外出,以治疗各种邪盛证候。
补泻思想渗透到中医治疗的各个方面,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都对手法的“补”和“泻”有特定的要求。中医治病需根据人体的全身情况和体质,辨析出疾病的虚实本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才能达到强身健体、驱除邪气的效果,而正确的补泻手法是临床治疗的关键。“ 补泻反,则病益笃”,若辨证错误,补泻手法用反,不仅不能治疗疾病,还有可能加重脏腑失调,使病情更加严重。
自我按摩保健时,也应注意区分补泻手法。就一般规律而言,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手法为“ 补”,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手法为“泻”。例如脾胃虚弱的患者,用轻柔的按揉手法进行较长时间地穴位刺激,长期坚持,可以取得较好的补虚效果;对于胃肠痉挛引起的剧烈腹痛,则需要在短时间内重刺激相关穴位,可迅速缓解疼痛。摩腹时,顺时针方向为“泻”,具有泻下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逆时针方向为“补”,具有固肠止泻的作用,用于治疗腹泻。刮痧时用较轻的力度刮拭,速度慢一些,刺激时间长一些,痧痕出得不是特别多,这属于“补法”,刮痧后常加用温和灸,适合老人、体质虚弱的人群;“泻法”则要求刮拭力度较大,速度较快,刺激时间短,出痧相对会比较多,这种手法的刮痧后常配合拔罐,适合年轻体壮和新病急病的实证患者。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不适或疾病的治疗手法:
胃脘痛分为病邪阻滞引起的实证和脏腑虚弱所致的虚证两类。实证常表现为胃脘和两胁胀满、疼痛剧烈,宜用较重的手法按揉后背的至阳、灵台、肝俞等穴,同时患者配合深呼吸,往往两三分钟即可止痛;虚证常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饮食量少,可用轻柔的手法按揉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以行补法,并配合温灸神阙穴,具有较好的健脾和胃、温中散寒的作用。
再比如常见的便秘,对于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等为主症的实性便秘,宜用重手法短时间顺时针摩腹,配合针刺大肠俞、上巨虚、下巨虚等穴,以行泻法;对于排便不畅、便质不干、神疲气怯等为主症的虚证便秘,要用轻手法长时间顺时针摩腹,配合针刺足三里、关元、脾俞等穴,以行补法。
中医涉及的疗法种类很多,自我保健时,都需要大家掌握好常见疾病的虚实状态后合理使用。如果遇到疑难病症,或自行无法判断虚实,还需及时到医院就医,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