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至少有两家小龙虾店忙于与食客的纠纷。至少5名食客在食用小龙虾后,被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综合症。其中,连锁品牌“沪小胖”已在本地媒体上表示不承认店内的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症,仅愿意出于关心的角度对相关食客提供一定帮助。
7月30日,有三名食客在“沪小胖”张杨店一起点了一桌,包括一斤极品龙虾,至尊冰镇、蒜香、十三香龙虾各一份,田螺一份,啤酒一扎,共花费1156元。第二日凌晨,三人相继出现了浑身肌肉酸疼难忍、坐立不安的症状。
根据上海市东方医院的血检结果,席上三人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和肌红蛋白值飙升,应诊断为“haff病”横纹肌溶解综合症。
另一家发生类似事故的小龙虾店是位于浦东金桥的“怪兽龙虾”。目前,在“沪小胖”就餐的三名食客与在“怪兽龙虾”就餐的另外两名食客经过治疗已无大碍。
财新记者采访得知,“沪小胖”与“怪兽龙虾”此事的反应都是,当晚有很多顾客,然而只有一桌出了问题。现状无法说明横纹肌溶解症是由吃小龙虾导致。
两家涉事店面的小龙虾均出自宝山区的江阳水产批发市场,“沪小胖”并且向本地媒体出示了一份江阳市场检验中心出具的快速检测报告。该市场的小龙虾在上海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据文献报道,横纹肌溶解综合症从1924年首次发现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该病在波罗的海地区、地中海地区、美国、巴西均有发生,多与食用水牛鱼、淡水鳕鱼或小龙虾等食品有关,但病例发生数很少。
我国已报道因食用小龙虾而导致横纹肌溶解的病例,都是在食用小龙虾数小时至十多小时后发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为:持续性肌肉疼痛,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或局部性疼痛,个别病例伴腰痛、乏力、胸闷、呼吸疼痛等症状。
一些对肌肉产生损害的病毒、降脂药、β2受体激动剂、苯丙胺、毒品等药物也能导致肌肉溶解。肌肉细胞膜被破坏后,肌肉细胞中的内容物被释放到血液中,这些内容物就包括大量的肌红蛋白。由于肌红蛋白需要通过肾脏来排出体外,肌红蛋白本身就是个“大个子”,因此很容易阻塞肾小管,影响肾功能。症状较轻的会产生血红蛋白尿,严重的还会引起急性肾衰竭。
横纹肌溶解症又称“haff病”,这名字由最早发现横纹肌溶解症的波罗的海Haff海滨而来。
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致病因素至今不明的病症。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并不是坊间传闻的“洗虾粉”—草酸。科学界只能确认,其致病因素是一种对热稳定、溶解于正己烷的非极性毒素,并非活的致病微生物。
科学界推测,它很可能是某种藻类毒素,产生这种毒素的藻类可能不止一种。最近有研究发现,近年来的气候变暖导致水产引起的食物中毒增加。这一发现提高了横纹肌溶解症的致病因素是一种藻类毒素的可信度。
事实上,所有病例都是进食经煮熟的海鲜后发病的。不同于很多其他食物中毒,烹饪不能避免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