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两孩”时代补千张产床缺口,医管局局长建真言
2016年,北京市正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每月孕妇建册人数近3万,高龄孕产妇比例增高,出生人口数量增加。而与之相对的是,北京市、区妇幼保健院发展建设规模仍相对滞后,产科床位仍存在千余张缺口,产科从业人员也亟待补充。
2017年,作为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如何能够进一步满足孕产妇的生育需求,缓解妇、儿等专科医院资源紧张的现状,如何能在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中做好配套措施,也是摆在全体医疗卫生领域从业人员面前的共同挑战。
1月12日,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正式开幕,围绕全面落实两孩政策、进一步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方面,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局长于鲁明也带来了自己的提案,下面守护君就和您一起,先睹为快!
加快推进妇儿等专科医院选址、立项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落实全面两孩政策
提案人:于鲁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015年12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中发〔2015〕40号)文件,进一步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下简称全面两孩政策)。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数量增加,高龄孕产妇比例增高,妇幼健康服务也面临新挑战。
自2016年,北京市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分娩量从月均1.5万陡升至2.3万,每月孕妇建册人数近3万,2016年3月甚至达到3.6万。高龄孕产妇由2014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14%,高危孕产妇从48%上升为60%以上,二胎人群占孕产妇比例30%以上。
与此同时,市、区妇幼保健院发展建设规模相对滞后。2015年,北京共有产科床位4907张,实际从事产科人员6300人。按照国家规定安全床位使用率计算,为完成月3万孕妇的分娩需求,大约需增加产科床位约1100张,产科人员832人。另外,从儿科资源看,2家市属的儿科医院也都出现了诸多患者排队等候检查、住院的情况。
按照非首都功能疏解要求,北京市编制了市属医疗卫生资源疏解方案,促进北京市市属的医疗资源向郊区及周边地区疏解,缓解城市中心区压力。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保障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因此,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保障全面两孩政策的顺利实施,保障妇儿的生命健康,建议相关部门、区政府按照市属医疗卫生资源疏解方案,加快确定妇产及儿童医院项目的选址、立项工作。
加强北京区级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提案人:于鲁明
2015年,国家下发《关于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卫妇幼发〔2015〕54号)文件,提出各地要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的人员、床位和设备配备。
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6〕2439号),指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对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高提出新的要求。
文件提出:
到2020年,力争实现省、市、县三级都有1所政府举办设施齐全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
支持业务用房面积短缺的省、市(地)、县三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
省、市(地)、县三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公共卫生业务用房面积分别按照60平方米/人、65平方米/人、70平方米/人计算。
设置床位的,医疗业务用房面积按照200床及以下(每张床按88平方米),201-400床(每张床按85平方米)、401床及以上(每张床按82平方米)的标准另行增加建筑面积。
按国家相关文件要求测算,北京市二级区妇幼保健院实有床位不少于200张、建筑面积不低于2万平方米,三级妇幼保健院实有床位不少于300张、建筑面积不低于3万平方米(省级妇幼保健院建筑面积不低于10万平米)。
截至2016年底,北京17个区级妇幼保健院建筑面积在3千平米到3万平米之间。其中,面积不足1万平米的有8家,1-2万平米的有5家,2万平米以上的有4家。很多区妇幼保健机构建筑面积距离国家要求和标准有一定差距。
为落实国家政策,满足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要求和标准,建议由市发改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
一是,对于在“十三五”时期已对妇幼保健院新建及改扩建项目已立项区(朝阳、通州、顺义、平谷),加快建设进度;
二是,对于有建设规划但尚未立项的区(怀柔区妇幼保健机构新建项目已经区政府会议通过,西城、海淀、大兴和密云有初步计划,尚未立项),加快项目推进和规划立项;
三是,对于尚无妇幼保健机构改扩建规划和新建计划区(东城、石景山、延庆),推动制定辖区妇幼保健院建设规划,满足妇女儿童健康需求。
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
提案人:于鲁明
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及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等内容。这意味着医疗卫生事业必须围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而开展,医疗保障制度也要适应人民健康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支付方式改革力度。
从当前来看,尽管医保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但在医保的支付方式改革方面,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北京市2016年下发《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文件也提到要强化医保支付调控机制等内容。
为更好地推动医保在人民健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统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结合北京特点,建议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重点采取以下举措:
第一,建议实行医联体内医保总额“打包”支付的政策。
同时医保部门设置一定区域内居民健康的关键指标,加强监管和考核,有利于引导患者下沉,为市民提供全生命周期、连续性的健康服务。以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以一定区域内居民的健康为目标进行医保制度设计,改变当前以单个医疗机构为单位进行医保总额预付的情况,建议依托北京市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制度,对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不再以单个医疗机构为总额预付单位,而将医保总额打包给医联体内龙头医院,由龙头医院管理医保总额的额度。
第二,建议尽快扩大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方式覆盖范围,通过支付方式改革实现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目标,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
另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背景下,建议医保总额根据医疗机构疏解或新建院区服务人口情况,给予总额增量,更好地满足当地人民的医疗服务需求。